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唯一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总的战略安排,并确立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三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五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六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七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八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大会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围绕这一任务提出,在经济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政治方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法治方面,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在文化方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在科技教育方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社会保障方面,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国家安全保障方面,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在外交方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在对外开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在党的建设方面,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一思想观点,进一步阐明了思想面向现实与现实趋向思想的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总的战略安排,以及达成这一目标的政策和措施,既是理论的概括,也是实践的要求,是一个具有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实践创新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接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突破中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伟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独特的理论品格和重要的历史实践价值,是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唯一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中国式现代化应有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