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本文发表在2011年7月23日《今日竹山报》)
“琳儿,家这边下雨降温了,你那里下了没?挺冷的吧?多穿点儿衣服,千万别冻感冒了……”一拿起电话,母亲一连串的唠叨就从那头传来。我微笑地听着,不时回应着母亲,耐心地等待母亲说完。挂上电话,我一时愣住了,不禁诧异:自己从何时起变得这么有耐心了,要知道以前自己最受不了的就是母亲的唠叨。蓦然,我明白了:我早已离不开母亲的唠叨。
记得刚上幼儿园,每次母亲把我送到学校门口时,总免不了唠叨:“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啊,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别和其他小朋友闹矛盾……”幼小不懂事的我,只盼望能早点儿到学校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哪能体会母亲的一片苦心。不知不觉,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生,母亲不再送我上学。可每天早上离家前,总忘不了嘱咐我一番:“在学校好好学习,别只顾着玩,放学了早点儿回来……”我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转眼间,我就踏入了中学校门。母亲的唠叨依旧,只是内容有所改变:“在学习上要努力,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要认真按时完成;要学会处理与同学的关系……”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我不得不寄宿。每周末回家,母亲更是有说不完的话:“这周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学习跟得上么,没有和同寝室的同学闹别扭吧……”时间久了,我听得不耐烦了,不禁暗自嘀咕:哪来这么多话。正值叛逆期的我,只希望早点摆脱母亲的唠叨。
拿到县一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不禁暗自窃喜,不是因为中考取得了理想成绩,而是庆幸自己终于可以不再听母亲的唠叨了。由于家离县城很远,而且交通不便,我只能半年回家一次。每次离家前,母亲都免不了又唠叨:“一个人在学校要好好照顾自己;学习上要抓紧些;要多打电话回来;有什么问题要多和老师沟通交流……”我只是淡淡地回应着:“知道了,我又不是小孩子了。”
时光飞逝,我很快就进入了大学的殿堂。在异地求学的我离家更远了,回家的次数也更少了。耳边没有了母亲的唠叨,清静了许多。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发现,没有了母亲的唠叨,心里感觉空空的,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每次与母亲通话,我都希望母亲能和我多说点儿什么,我也乐意把学校的新鲜事和她分享。
往事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此时才蓦然发现,我早已离不开母亲的唠叨。正是在母亲的唠叨声中,我才渐渐成熟懂事。不知不觉中,我已习惯了母亲的唠叨。我这才完全体会到,母亲的那些唠叨倾注的是沉甸甸的爱啊!
谢谢您,母亲!我愿永远享受您的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