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阳光斜照进我的办公室,平淡的工作日开始了。对于日常工作,无非是接待当事人、查看立案材料、通知开庭时间等琐碎而繁复的事情,以至于让人失去了好奇与期待。然而今天,2013年4月18日上午接待了一位来访的老伯,我的内心着实被触动了。
也许是出于工作的惯性思维,那位老伯刚进来时我还以为他是来起诉的,便生硬的问了几句:你有什么事儿?带诉状吗?老伯却“呵呵”笑了起来。在我冷漠的迟疑中,老伯从容的放下背篓,抹一下额头的汗水,温和的说:“小同志,我今天不是来起诉的,是来感谢你们的。”还没说完,他就把背篓里的东西拿出来放到接待桌上。“我能有今天,真的需要感谢你们法庭,这是我自己种的土特产,两包茶叶,60个鸡蛋,一只土鸡,希望你们收下,我是真心的感谢你们。”他继续说着。由于我来官渡法庭不久,这是第一次遇到这类情形,内心难免茫然无措。
这时庭长梁勇走过来,他和老伯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宛如多年未见的老友。“老杨,最近还好吗,身体怎样,儿子还孝顺么?”梁庭长亲切的问道。“呵呵,还好啦,这几年庄稼收成不错,我身板儿还硬朗,儿子们嘛,那次判决之后,他们对我好多了”,老伯边说边笑,古铜色脸上深深的皱纹也随之动着。他们继续聊着,而我去给老伯沏了一杯热茶。你一句,我一句,他们聊了许久,聊得很是投机。但到了最后,梁庭长还是把东西放回老伯的背篓,轻轻的说:“你的心意我们都领了,但是东西我们不能收,这是我们的纪律;同时我们也不该收你的东西,否则我们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的。您老这么大年纪了,收获点东西不容易,老伴身体也不算好,这些你还是拿回去你们自己吃。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履行了职责而已,你们老俩口能好好过安稳的日子,才是我们最高兴的事。”
后来,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老伯叫杨勤志,家住在一个离官渡镇很远的村子里,有五个儿子。老俩口都七十多岁了,五个儿子却都互相推诿,拒不赡养他们老俩口。两人的生活越发艰难和窘迫,就在近乎难以维持的时候,老伯终于下决心在2011年9月里走上法庭起诉那五个不孝的儿子。官渡法庭受理后,主动减免了诉讼费,并立即开展相关工作,深入老伯所在的村子了解情况,做好五个儿子之间的劝导和说服工作。最终,每个儿子每年向父母给付赡养费2000元。此外,由于法律的正义和权威得到彰显,加之为我们的辛苦努力和真诚劝解所感动,老伯的五个儿子终于幡然悔悟,都积极的赡养、关心和照顾老伯夫妇,一大家子人过得非常和气。于是才有了我今天见到的这一幕。
老伯作为一个大山里的老农,没有多少文化,也不懂什么客套礼节,然而却有一份难得的真诚和朴实,犹如大山般厚重而深沉。而正是他这种最朴素的对我们的感恩之情,却无意间深深触动了我的神经,让我那颗似乎对日常工作产生厌倦的心产生了一丝丝的振颤。
人们常说,因为感动而富有激情的人是有福的。的确,今天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美好,明白了老百姓就是检验我们工作得失的最好的试剂。而他们——中国最普遍,最辛苦,最值得尊敬的群体,让我感受到肩上有一种无形却又非常沉重的担子,催我坚持,催我奋进。